哈佛大学分析150名艾滋病患者,发现感染艾滋病的人,有4大特点
说起来,艾滋病这个词,大家都不陌生。可真要聊一聊,很多人脑子里其实还是一团糨糊,模模糊糊觉得它“很严重”、“会死”、“跟不正经的行为有关”、“离我挺远”,但具体怎么回事、怎么预防、哪些人更容易中招,反倒说不上来了。
说起来,艾滋病这个词,大家都不陌生。可真要聊一聊,很多人脑子里其实还是一团糨糊,模模糊糊觉得它“很严重”、“会死”、“跟不正经的行为有关”、“离我挺远”,但具体怎么回事、怎么预防、哪些人更容易中招,反倒说不上来了。
在艾滋病防治领域,U=U(Undetectable equals Untransmittable)的概念引起了广泛关注。这个看似简单的等式,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科学意义和革命性的公共卫生价值。本文将详细解释U=U的概念,并探讨它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影响。
近年来,艾滋病依然是全球范围内一个严峻的公共健康问题,特别是在某些地区,新增病例数持续增加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大公共卫生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,艾滋病的新增的病例在130万左右。
中国疾控中心2025年的数据显示,60岁以上老年艾滋病患者在新报告病例中的占比,已从2015年的7.4%跃升至2024年的14.8%,并在2025年第一季度进一步攀升至17.2%。
云南防艾发布一则案例:男子李某患有艾滋病,与女子王某结婚数年却并未据实相告。婚后,李某谎称肝病需服药,且两人夫妻生活从来没有做过保护措施。后来,李某因开设赌场入狱,王某探监时才得知李某确诊艾滋病十年。李某表示自己虽患艾滋病,但一直积极治疗,没有传染性。王某想到
“我都这把年纪了,怎么会得这种病?”门诊里,65岁的王大爷拿着HIV阳性报告,声音里满是震惊与羞耻。这并非个例,一组组数据正在撕开“艾滋病是年轻人专利”的假象:我国50岁以上人群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占比,已从2011年的22%飙升至2020年的44%,202
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,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~
人类免疫缺陷病毒(HIV)分为 HIV-1 和 HIV-2 两种类型,均可导致艾滋病。HIV-2 主要流行于西非局部地区,但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(包括西班牙、葡萄牙、法国、日本)都有输入性病例和本土病例的报道。中国自 1998 年报告首例 HIV-2 感染者以来
提起艾滋病,大家都是闻风丧胆,因为从目前的医疗水平看,艾滋病依旧是一种无法彻底治愈的疾病,一旦不幸沾染,只能通过正规的治疗方法和抗毒药物来勉强维持。
一位HIV感染者在日记里写道:“我每天按时吃药,血液里的病毒已检测不到,不会传染他人。但我依然不敢告诉任何人我的病情,包括我的家人。我活在两个世界,一个是正常的普通人,另一个是隐藏最深的秘密。”
你们知道卖人血吗?假如有一群健康的人故意去买艾滋病患者的血液,大家作何感想?刚刚刷到一位艾滋病患者的讲述,自从他公布自己感染HIV后,就经常收到一些要买红色液体的奇怪私信,其中一条赫然写着:多少钱?我想整我老婆。
在谈这个严肃的话题之前,先看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:截至2024年12月31日,全国31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(不包含港澳台)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(HIV)感染者/AIDS患者1355017例 ,报告死亡491437例。仅仅一年,新增感染者数量就如此惊人,艾滋病的
前几天我去看望一位老病号,张阿姨,年过六十,身体一直不算差,就是有点神经紧张。她拉着我聊了半小时,最后才小声问了一句:“你说这艾滋病,怎么这么多年了,还没彻底治好?”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被确诊为艾滋病王大爷,当被问起何时感染,一脸茫然,称有生理需求时,就出去找了,“年纪大又不会怀孕,用啥避孕套”,今年79岁的王大爷,每个月领着高额退休金,儿女都已成家立业,生活过得很滋润,只是老伴两年前突发疾病去世,孤独的同时也让他没了牵挂,只需要享受人生!于
在当今社会,艾滋病已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。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的报告显示,2023年全球新增约13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,这个数字令人触目惊心,给我们敲响了预防艾滋病的警钟。
大家好,今天来讲一讲为什么艾滋病感染者的隐私受到保护。为什么不能公开艾滋病感染者的身份信息?因为在我的一些科普视频下面,有一些网友就提出来说能不能公开这些艾滋病感染者的身份信息,让大家有所防范。这样我们知道周围谁是感染者就可以做好防护,减少自己被感染的风险。
艾滋病这三个字,总让人心头泛起一阵复杂的情绪。很多人觉得它离自己很远,就像一场永远不会光顾的暴雨。其实,有些意外,往往就是在不经意间发生。
艾滋病,这个被广泛谈论却常常让人感到陌生和恐惧的疾病,一直以来都受到公众的高度的关注。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的普及,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,但这并不意味着艾滋病已经完全远离了我们。
从流行病学的角度看,艾滋病并非突然加速传播,而是在人们逐渐放松警惕、忽视基本防护的过程中,悄然蔓延。而这一切,常常发生在看似“安全”、却实际存在隐患的公共场所中。